安徽省皖西中学心理健康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文章资讯 > 职业成长 > 文章正文

严正伟:论一个咨询师的自我修养

发布于:2015/12/3 9:24:20已经浏览:163713次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们大家好,我非常高兴今天受糖心理微课堂邀请,有机会和各位分享关于心理咨询师的自我成长这样一个话题,微课堂的特色是直接,在分享过程中,我也要求自己尽量不要有套话,因为微课堂的一个特色是需要我们去表达得更直接一点,但是我还是得和大家打个招呼。

首先允许我讲几句套话,心理咨询师的自我成长是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的自我修养的一个方面,因为心里咨询师的自我修养的话题是很大的,它会涉及到咨询师的人品,专业素养,技能水平等等各方面,所以我今天就想聚焦在自我成长这个话题上,做些个人观点和看法跟各位分享。事实上这个话题在近年里,在心理界有好多德高望重的前辈们,他们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强调和传授着关于自我成长的精深密意,所以今天我想换个角度与大家分享讨论,那就是从心理咨询室里的心理咨询师的自我成长说开去。心理咨询师自我成长的重要性,听上去有点俗,但确实是很重要,太重要,它会影响到咨询个案中方方面面的顺与不顺,所以我想就这样一个话题说开去,和大家做一些分享和交流。

首先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我个人对自我成长这样一个定义是怎样理解的。我认为,心理咨询,大家都知道有一个设置,在这个设置里面没有讲到的,也是不可能讲的一部分东西,还有心理咨询师伦理里面没有具体化表述的东西,那余下这一部分东西,就是自我成长,这三者放到一起就是一个心理咨询师的自我修养,三者的关系里面,我认为,咨询中的设置是保证了心理咨询师自我成长的进行,而伦理这方面是自我成长的方向,自我成长本身就是一个实践。

正因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成长得怎么样会直接影响到在个案中的顺与不顺,是否能够按疗程进行下去,它们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在个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发生的方方面面的现象一定都是跟咨询师的自我成长有着分不开的关系。可见,为什么心理咨询工作者都在强调从业者的自我成长,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我的个案老脱落”?这是心理咨询师都会遇到的现象,他们互相交流的时候会提到这类话,“最近老脱落。”“我怎么总是脱落?”这是很现实的一个问题。说到这里,我头脑里想起一个人,他是我们心理界已故的前辈,张同延老师,他曾经说,如果个案两三次就脱落了,那一定是咨询师的问题。我们暂且不去评判这句话的信度怎样,但我个人是十分认同这样一个道理的。你试想,除了个别案例,一两次可以获得问题的解决,要么就是纯因为来访者自身的原因而不再来的,而这两种情况在总体个案里面来看,本来就是不多的。一般来说,来访者不会因为一两次就能解决的问题来求助心理咨询的,那么他们为什么会来了一两次、两三次就不再来了呢?就如张同延老师说的话,那一定是咨询师的问题。不信的话,你不妨试着把你在个案中脱落的案子拿去接受你的督导,结果一定会反映出我们咨询师的问题,而且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不是因为专业能力的问题,而是我们自身的自我成长方面所造成的原因。

再具体一点说,自我成长的不够好,如何在个案中或者咨访关系中得到反映的?经常有咨询师会问,自己在个案咨询中有时会有自己的情绪被来访者的故事带出来,虽然咨询时没有呈现出来,但会在个案结束时呈现出来,并且这样的情绪会归因于自己过往的经历的事件中,也许是自己早年,哪怕是幼儿园的时侯,或者是家庭里边的情况,或者是在学校里,人际关系里包括自己的情感经历,等等这些方面,个案里勾起了自己以往的事情,咨询师经常会这样看自己。

甚至他有的时候自以为咨询过程中,自己没有出现这些不良情绪,只是事后会流露出来,等等,其实恐怕是咨询师在做个案过程中自我防御掉的,根本没有意识到,事实上,情绪的影响是无意识的,没意识到不等于没有发生,所以无意识中的那部分情绪也会传递给来访者,或者被来访者无意识的接收到这样的信息,以致来访者也会无理由的拒绝继续咨询,往往会说“感觉咨询不好,不喜欢这个咨询师”甚至会说“心理咨询没有用”而事实上这一切都是咨询师内在的原因,无意中被来访者感受到了。这些情况等等都是由于心理咨询师没有获得必要的成长所导致的。

下面我来归纳一下刚才说的,咨询师通过自我成长去处理一些自身的成长经历中的值得去处理的问题,那他才会真的做到任何个案和自己脱得了干系,但是随时可能会因为脱不了干系而无意识把自己的情绪传递给来访者,来访者无意识的接收到了你的无意识层面的不良反应,从而会自然就发生个案的脱落了,所以个案的脱落和我们咨询师之间的关系经常是从无意识层面中产生的效应。比如有的咨询师在个案中,面对来访者会有紧张焦虑,甚至愤怒的情绪。这些紧张不是咨询师自身专业上的经验、知识上的问题,而很有可能是跟我们内在的情节有关,也就是说我们的自我成长环节恐怕有一些状况出现了。如果自身内在的问题没有得到处理,我们咨询师没有获得应有的自我成长,那么这样的工作中的紧张焦虑情绪恐怕是无法回避的,换句话说,你在个案中感到的累,出现情绪紧张或焦虑,可是如果我们绕过自身的自我成长环节,靠自己过往的人生经历和社会阅历,再加上心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习得。你即便可以做上那么些个案,但毕竟自己本该去面对的,本应该处置而没有处置过的事情,那这些紧张焦虑久而久之,是会被压抑的。时间久了,他们必然总有一天会爆发的。这大家都明白,焦虑压抑久了,必然会变为愤怒的,再发展下去就会出现攻击性的心理。既然你觉得自己有能力掩饰住自己的紧张情绪,那只是你自以为控制住了自己的紧张、焦虑的情绪,其实大家都知道潜意识是存在着的,你必然会无意识的透露出来的,至少是透过你的肢体语言,在咨询室里,在面对你的来访者的时候,通过你的肢体语言,也会传递出一些本该不让来访者感受到的信息。当然很多时候是回避不了让来访者接收你的紧张情绪。当然,来访者不一定会感受到“你是紧张了、焦虑了”但他会在他身体上感受到,你帮不了他。这就是说潜意识是没有国界的,人的身体比头脑智慧,所以咨访双方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感觉,给对方不舒服的感觉,我们内在想要藏匿压抑的这一部分东西,你自以为掩饰住了,其实,你的来访者,他的无意识里面,他的身体会感到不舒服。当然,也说不清楚具体是什么事情引起的不舒服。

为什么我的个案老脱落这个问题,只能随着自我成长不断去收获,那自己的个案就会变得越来越正常进行着,所以经常会有一些在进行自我体验的咨询师,会体验到,“我最近做的个案变得不那么容易脱落了”,他经常会和他们的体验师这么说,我的个案也会做的越来越长了,甚至我的个案会变得越来越多了。其实随着一个咨询师的自我成长,其实每个人的自我成长都一样,他内在的一部分会发生变化。用我的话来说,就是一种内在的磁场,内在的频率发生了变化。当一个人发生自我成长的时候,他内在的频率、磁场也会随之发生变化。那你去想,当一个人内在的磁场、频率发生了变化,针对他在做的个案,个案也会更符合他们应该发展的方向,就会做的顺了。当一个咨询师达到这样的境界时,也会感觉到“我最近怎么会个案变得越来越多了”,因为他体内的一些磁场、频率发生变化,自然会召集一些适合他处理的一些个案会被吸引过来。

那么这些个案脱落的情况随着我们的讨论,会慢慢呈现出脱落的与我们的自我成长有关。

刚刚入行的咨询师,很容易去想,来访者对我有夸奖,我很开心,这种开心到底该不该?这种问题非常现实,当你在接受督导的时候,你的导师一定会做出他们的解释。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被肯定或者被赞美,当然是一件好事。至于很开心,我认为,享受也好,感到开心也好,对于一个刚刚入行的咨询师来说,你是有权利去享受这份开心和赞美的,我觉得要是不让你去开心去享受的话,似乎对你来说是比较残忍的。每个咨询师都是从这个过程过来的。

当我们刚刚开始入行做的时候,经常会有来访者会说:“某某老师,你上次说的一句话真的太有道理了,我觉得很管用,我回去之后心情、情况会发生好的变化”几乎每一个咨询师都会有这样一个体验,当他在夸你时,我们本能的反应是觉得很开心,觉得我好伟大,我好有成就,我被认同了等等。所以我觉得对刚刚入行的人来说不让你享受这份开心,我觉得是太残酷了。

因为这样去享受夸奖,是咨询师内在的一种需要,但是我想强调的是,如果在你的职业名称前要加“资深”两个字的话,那我会说,这种享受和开心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在咨访关系中咨询师被夸奖是常有的事,不被夸奖也会说明我们疗效有问题。但是夸奖不是真实的,它具有一定假性的,从精神动力学来解释的话就是这样,在咨访关系中没有把握好“宠辱不惊”这一关,这恐怕会让咨询师在咨访关系中陷入被动状态。容易让自己在这种关系中陷入“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的被来访者控制的状态。

宠辱不惊对于一个咨询师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我们每个人不可能完全做到,但始终要把宠辱不惊作为努力的方向,这对于一个咨询师来说十分重要,非常原则的。

如果我们忽略了宠辱不惊,我们一定会在个案过程中碰到意想不到的困难,甚至会有挫折,因为事情往往会和你以为的变得两样。

举一个例子,比如有一个个案,一个家长,因为孩子的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做了一阵子,她看到这些心理问题有解决的希望了,那家长是非常感激的,她会对咨询师说:“效果真的很好,你真的了不起。“表达了对咨询师的能力的信任,他甚至最后还会说,“咨询师啊,我把你当菩萨一样供着”这样的赞美够高了吧?但是当我们受到这样高的反馈的时候,我们要知道这个评价里真实的一面,因为这样一种夸奖是有很多迷惑人的东西存在的。这只是当时家长的一种心理需要才这样表达的。如果咨询师信以为真,当补药来服用的话,恐怕会有后遗症的。

像因果一样,必然会受到一个报复性的后果。在个案中,他今天会非常感谢你,终有一天他会不满的,觉得你帮不了他,或觉得你帮的不够。所以我们不要轻易被来访者或他的亲属的过度夸奖迷惑,这只是他们当时的需要。所以我们怎么面对这些夸奖呢?我觉得我们只能把这些个案中的夸奖中的信息当做信息储存,需要的时候拿出来做信息处理用。我们只需在自我成长这件事上获得进步,而不是去沾沾自喜,我们整个在自我成长上取得进步,才会越来越能够去面对来访者的赞语。

就像事物总有阴阳两面,怎么面对赞美、夸奖这一部分也有它相反的一部分。而且是我们将要承受更多、经历和感受更多的那部分,那就是——除了受宠,我们更要去面对受辱。受辱这部分,对一个咨询师来说,更是重要的。这部分如果你无法面对:第一,你做不好个案,第二,你自己也会受伤。所以说,我们如果在受辱心这方面没有得到很好地成长,恐怕会直接导致个案不顺,这是最起码的。

如果受辱心不能很好的成长,咨询师自身也容易受伤,这一点毫无疑问,这样的体验,大多数咨询师都有,不然我们自己也不会成长的很好。我们有些成长是在自我体验中去获得的。更多的,是在实战中、实践中,是在我们来访者的熏陶下,或者是折磨之下,我们获得自我成长的,所以我们要感恩个案中的当事人,这是很有趣的一项工作,我们的成长来自于当事人。

有的咨询师会说“我感到非常难受,当来访者对我发动了攻击,否定我了,有的可能是受到来访者家属的攻击,来访者家属攻击有时候也是会非常非常厉害。我想几乎每一个咨询师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这样的问题对咨询师来说是必须面对,回避不了的,如果你想回避,就别干这一行。这是很简单的。所以当我们被来访者贬了,攻击了,其实这本来就是在挑战从业者的自我成长的底线。对我们来说这是困难的,抗困难的能力也就是逐渐提升的。不可能你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能去面对,所以我们在个案过程中不断追求自己的成长。但是只要我们把握住心里有一杆秤“我始终在追求自我成长”,那我们是可以去面对的。而且一旦你面对了,过关了,你的疗效也就出现了。

当我们的咨询师能够面对自我成长这一关,在来访者对你发动攻击表达时,咨询的疗效也就很奇妙的出现了,因为我们自身的受辱心开始工作了,当你的来访者完成了对你的攻击后,情绪发泄完后,接着他就会感受和反思自己,他会反问自己,他会问:“这个咨询师怎么这么抗击打,怎么会那么承受得住攻击?在攻击下他怎么可以那么淡定?”一连串的问号就说明,他有了疗效,一定是获得了只有他自己的知道的东西。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咨询师自我成长对治疗、疗效是直接带来好处,而且这些好处,你没法通过其他方式给予来访者。而且你承受住了攻击,你的当事人,恐怕就有疗效了。因为这些事情都是在移情和反移情的条件下发生的。所以你的自我成长这部分东西也会无意识得被来访者感受到,他也会理性化的反思自身,从而他一定会有成长的,就是所谓的疗效。来访者真正获得疗效,不是因为我们说了啥,而是我们做了啥。在咨询治疗过程中,我们说了什么不重要,但我们做了什么真的很重要。可见,一个咨询师的自我成长得怎么样会直接在个案的疗效中得到直接反映。

举个综合一点的例子,涵盖之前和之后的内容。曾经有一个当事人,她是学生,咨访关系建立的不错,可是父母对心理咨询这回事不太相信。孩子很想来求助心理咨询,父母因为太希望孩子变好,又喜欢孩子,所以孩子想要做咨询,父母不得不为其买单。可是父母在咨询师背后、在孩子面前始终抱怨咨询师没有把家长和孩子当回事,意思是说咨询师没有把跟父母及孩子的关系当成商场上的客户的关系。因为家长可能是经商的,所以他们很在乎这样的客服的理念。这样的抱怨一直持续着,因为我们咨询中有一点,我不可能把孩子的情况都和家长反映的,第一次初次访谈的时候都会和家长有一个交代和解释——关于我们的规矩,但是恐怕,是由于父母内在的情况,孩子的问题,几乎都和父母有关。所以他们可能是一种回避的心态。所以长期以来一直是父母不断地在抱怨,所以咨询师也是屡次希望父母可以见面聊一聊,可是父母是回避的,不愿出现。这个时候对咨询师来说会有方方面面的被误解要去承受,就是我们刚刚说的受辱,都是一种需要去面对的事情。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按咨询师的个性,他很可能会主动提出终止疗程,因为觉得我不需要,因为父母觉得咨询师是在刻意地拉长疗程,骗钱的那种,用非常贬低的那种言论。所以按照咨询师个人的性格肯定是要终止的,但孩子非常想做下去,但这样终止的话,对当事人,这个孩子来说是不利的,甚至是有伤害的。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咨询师就不得不面对这样一种情况,得有更好的一个心态去继续咨询。但是父母买单,是不乐意,所以很困难的。这样的情况事实上就是对心理咨询师的自我成长的底线发起了挑战的,说到这里,一句话围绕今天主题的就是,自我成长的底线是被挑战了。

后来,当疗效呈现出来了,咨询师又一次约见了家长,家长终于露脸了。咨询师非常直截了当的关于商场上的客服理念跟家长做了一个直白的沟通。咨询师对家长说:“我跟你们孩子和父母不是客户关系。那样的理解是不客观的,这只是咨访关系,咨询师只是按照他专业上的要求,在做他该做的事情,至于赚钱,”咨询师回答家长说,“一个够合格的咨询师是不会为了赚钱与你们建立咨访关系的,那只是为了帮助来访者,而来访者必须承担一种责任——支付费用,这就是我的工作。”

这个案例部分已经呈现出来我们正在讨论的受辱性,这位父母,是这样的不理解咨询师,认为是骗钱,认为在故意拖疗程,认为是没用的等等一些。而且一直说,每次都在孩子面前唠叨,孩子却是坚持要来。如果咨询师要放弃,嫌麻烦的话,那恐怕就会终止,那终止对真正的来访者,伤害是很大的,而且她又是一个孩子。所以从专业角度考虑,作为咨询师,那他就是要坚持做。如此贬低咨询师的言论和理解,不一定每个咨询师都会经历到,但是一定有相当一部分会有各种各样的,被攻击、否定和误解,所以只有自我成长达到一种境地,那你才有能力去面对,所以这些事情都是对我们咨询师自我成长底线的一个挑战。

后面一部分是关于费用的问题,关于心理咨询是经济有偿服务,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每一个咨询师在实践中都会碰到这个问题,怎么去看待和对待,这确实是一个理念的问题。因为心理咨询有偿服务本来就是一个正常的活动,可以说也是整个心理咨询中重要的环节,而怎样处理、以及处理的好坏都会直接影响到个案本身的进行。付费经济问题的背后,恐怕又是和咨询师的自我成长有关的。因为这里面,牵扯到我们的理念和感受。理念和感受一定是和我们自我成长有关的。因为在设置当中只有形式没有说理念,在伦理里面也没有说:“Yes”or“No”所以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实际的问题。

我个人对心理咨询中经济有偿服务的看法和做派,是这样的,我从业至今是一贯这么认为的“做心理咨询就不为赚钱,为了赚钱就不干心理咨询这一行,但是来访者当然要承担支付费用的责任。“这就是我的理念。这个理念从表面和形式上看上去,都是要收费,你可以把它当作经济活动、商业行为,但是作为我们咨询师如果内在真的是为了赚钱的话,那我觉得至少是会影响你做个案顺与不顺的。试想,当你坐在你的来访者面前,你嘴上在跟他说什么事,耳朵在听他的故事,如果我们心里想的是你钱包里的钱怎么到我这里。我的钱包的钱如何增加上去。如果我们考虑这个的话,虽然你嘴巴没说,但是你内在是这样想,我们搞心理的知道,你无意识这部分东西是没有国界的,它是会呈现出来的,来访者他对你:是不是要续费,是不是要继续疗程等等这些问题,如果因为经济的问题说服他的话,他都会感受到。当我们和来访者讨论是不是继续疗程,是不是续费等等这些问题,如果完全是为了我的收入要增加,费用要上去。如果抱着这个心态,即便你嘴上可能冠冕堂皇,你心里不是这么想的,我敢肯定你的来访者一定是知道的。当他知道,在你们的咨访关系里面,他会感受很不舒服。这种不舒服是说不出理由说不出名堂,它这种会影响你的咨访关系,会影响你的个案顺与不顺,甚至会是你这个案本身能做下去却做不下去了。来访者英语里叫Client,我们也可以翻译为求助者,顾名思义,求助者也充分反映出咨患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那这个理念,这样一个关系的解释,在刚才综合性的案例中也呈现出来,如果我们内在很干净,关于经济问题很干净,真的不是为了赚钱去做。但是要做你就要承担责任、支付费用。那么这样一种心态,我就非常可以理直气壮的,淡定的面对刚才案例里的家长。明确我和你不是客户关系,就可以非常坚决的回答,我和你就是咨访关系,我不是为了赚钱,一个够合格的心理咨询师是不会以赚钱为目的来和你相处的,只是为了你应该承担你的责任而已。

下面又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接下来想说的就是关于性及两性关系在咨访关系中对咨询师来说是尤为敏感的问题,这是回避不了的,几乎所有的咨询师在他的实践中,只要有一定的个案量里面,一定会涉及到性及两性之间比较敏感的问题,因为它会涉及来访者故事里面具体的事件,甚至是具体的情节,甚至会涉及到咨患关系里的两个人的性别关系。好多都是来访者和咨询师是异性关系哪怕是同性的有时也会涉及同性恋的个案,总之,性和两性之间这个问题,是很容易呈现在个案中的。一个咨询师在自我成长上没有获得足够的进步,那么每一个咨询师假如都是以个人的关于性、两性关系的价值或者文化来对个案中的故事内容、咨访关系做出一些自己的原有的判断,根据个人局限去判断,那很有可能帮不上你的来访者,更有可能我们自己对问题的认知是受限的,因为在我们的自我成长中我们没有更好地在两性问题上突破,这对绝大多数人,包括咨询师其实都是一个需要去突破,去更好的理解的问题,因为我们对这方面的理解受局限,那就会变得难以面对。因为你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一些案情,一些情节,有时候会非常具体。好几年前,我曾经督导过一个案例,因为咨询师在报告案例中涉及到一些性的部分,涉及到这部分,他呈现出的笑声非常异常,我很警觉,我会和他反馈“刚刚我听到,谈到性的部分,你笑声跟平时两样,这部分恐怕值得我们去注意。”我会就此建议他去接受自我体验,去和他的体验师进行相关的性方面、认知方面的体验式咨询。

两性关系就更对咨询师是一种考验了,这个考验是在自我成长里面的考验了。当说到两性关系在咨访关系呈现出来的情况,我可以非常肯定的说,每个咨询师都是在实践中获得不断的自我成长的,在你的咨询生涯中,多多少少会有所为偏差念头,如果我今天反过来说,从精神动力角度来看,如果你在咨访关系中从来没有这方面的体验的话,我觉得这是一个不现实的现象,或是所谓的压抑,是不合情理的,所以当我们在咨访关系里面涉及到两性关系这部分的时候,甚至也会发生付诸行动的现象。提到付诸行动,每个人都会有他的联想,其实,所谓付诸行动,小至“对来访者多说了一句不必要的话”,这是最小的层面,这本是一种不该说不该问的话,说了问了,这也是我们咨询师内在的问题。随着我们不断成长,这部分也许会去避免。反过来说,如果我们确实发生了付诸行动的现象,哪怕是非常微小的事情,事后也至少是自我分析,或者是求助你的体验师,或者跟同道互相督导,都可以。为我们要获得一种进步,突破自己的成长。从大的来说就要因人而异了,如果我们在这方面出了一个偏差,所谓的付诸行动,那也有很现实的例子,比如我听说有一个咨询师是这样一种情景,他下雨了帮她打伞,送到车站,等等各种情况,这表面看上去,是在帮她解决现实中的困难,实际这里面动力里面是有两性关系层面的东西,这里面自然会牵扯到心理咨询中的移情,我们的专业课里都已经涉及到了许多。


关于我们 | 负责声明 | 客服邮箱:3129473871@QQ.com |
Copyright @ 2014-2030   安徽省皖西中学 版权所有
地址:
微信公众号
收起
展开
扫一扫,进入手机版!
扫二维码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