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
	
	一、教育从业经历:
	    1977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1982年1月至今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任教
	    现为犯罪心理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组长,三级警监。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青少年法律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等。
	二、主要研究领域: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画像;公安社会心理调查研究;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预防;有组织犯罪问题等
	三、从事过的课题研究:
	    1987年参与国家哲学社科重点项目《中国现阶段犯罪问题研究》
	    1995年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有组织犯罪心理研究》
	    1997年主持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校级项目《犯罪心理研究》
	    199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城市犯罪综合治理与社会稳定机制研究》
	    1999年主持公安部部级项目《社会心理调查研究》
	    2000年参加全国妇联《反对与制止家庭暴力》项目
	    2000-2001年承担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与英国使馆文化教育处合作项目《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受害保护》等。
	    2001年主持公安大学引智项目《犯罪侦查与心理画像》。
	四、部分学术成果:
	在犯罪心理专业领域
    出版《犯罪心理学》专著(1999)
    发表研究报告与论文《系列奸杀案犯罪心理分析》;《侦察中的思维障碍及其排除》;《有组织犯罪的社会心理基础研究》;《刑事侦察中的犯罪动机分析》;《现代巡逻警察素质》;《报复犯罪的心理分析》;《警察违法暴力心理原因分析》等。
	在青少年犯罪研究领域
    发表学术论文《家庭在青少年人格教育和违法犯罪预防中的作用》;《少年刑事司法制度探析》;《犯罪预防的新思路与实践——英国 <犯罪与扰乱秩序法>述评》;《关注青少年犯罪就是关注我们的明天》等。
	在犯罪学研究领域
    发表论文《有组织犯罪及黑社会问题探析》;《日本城市犯罪预防研究述评》;《德国入室盗窃犯罪与预防研究》;《对我国犯罪学研究规范化思考》;《警察在反对和制止家庭暴力中的职能与作用》等。 
	
五、部分期刊网文献:
	1、《黄勇变态人格心理剖析》   湖北警官学院报    2004 01
	2、《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04 03
	3、《反社会人格引发的严重暴力犯罪——对张君犯罪心理的剖析》   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01
	4、《痴迷“法*功”者的心理症结》   人民公安    2001 07
	5、《有组织犯罪的心理学研究》   公安教育    2001 07
	6、《犯罪预防的新思路与实践——英国<犯罪与扰乱秩序法>述评》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2001 07
	
六、专业介绍:
	    犯罪心理学学科简介 
	    犯罪心理画像简介
	七、媒体资料:
	1、为罪犯心理画像:访“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
	2、为犯罪心理画像 南方周末 
	3、专访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
	4、“犯罪心理画像”----“犯罪心理矫治
	5、人生许多问题容不得“悔牌”
	6、运用犯罪心理画像破案,专家正研制国内首套犯罪心理画像指标
	7、“手机禁片”诱人掏腰包
	8、犯罪心理学专家分析马加爵“心理画像”
	9、新浪专访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李玫瑾教授
	10、特别 “画家” 李玫瑾
	11、李玫瑾:为马加爵心理画像
	12、“临床”研究犯罪心理----李玫瑾
	13、当孩子找不到家的感觉,教育就失败了
	14、杨新海杀人非因心理变态
	15、教育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要标本兼治
	16、“马加爵案”的社会心理层面之“参考性分析
	17、[今日说法]童言有忌
	18、“禽兽教师案”引发多维反思
	19、偷拿影碟被保安当场抓住 小兄弟俩被母领回后双双跳楼
	20、管教严厉儿子逆反行凶  一中学生砍杀生母判14年
	21、大学生心理问题易引发犯罪 中国农大设立学生心理咨询员
	22、大学生为何刺杀公务员
	23、专家:马加爵的性格障碍
	24、花季少年为何成社会“荆棘”
25、广州人为何缺乏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