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西中学心理健康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文章资讯 > 经验交流 > 文章正文

中国人的从众心理与行为

发布于:2016/8/19 10:08:34已经浏览:105563次

            “从众”俗称“随大流”,表现为个体的意见与行为和群体中多种人相符合。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个体想象中的群体的优势倾向也会对个体造成压力,使其选择与想象的多数人的倾向相一致的行为。而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个体通过理性抉择,选择从众。也可以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影响,使人不自觉地跟随多数人行动。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但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自愿性是从众的重要特点。

  从众心理的产生往往与人们的情境特征、社会角色、性别差异、文化背景、个性特征及历史性有关。在不同的因素影响下人们所表现的从众程度也是有所差异的。从众心里的产生分为三个阶段,包括依从、认同和内化。 

         在很多人看来中国人普遍存在从众随大流的心理,缺乏主见。我想这是与中国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的,同时教育中谦虚这类传统思想使中国人养成了凡是不强出头,随大流的行为标准。但从众心理不仅仅是中国人有,外国人同样也存在。记得1979年法国导演甫纽推出的一部轰动一时的剧情片 “火鸟”。主角伊弗.蒙棠饰演一个无所畏惧的检察官,为侦察一起政治谋杀案追踪到政府最高层。最后,该检察官却在对涉案政要提出起诉的前夕遭人谋刺。该片的高潮之一,在于故事情节中安排了检察官走访心理学家研究犯罪心理的一幕,即心理学调查研究证明,只要有“权威”作后盾,则多数人会不顾道德良心地向无辜者施加毒手。   

         该片穿插的这一幕,实际上是六十年代初美国耶鲁大学心理系米尔葛兰教授进行的一场实验(该实验后人称为“米尔葛兰实验”)。该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权威”对个人的影响,或说在“权威”的庇护之下,寻常人的行为可能“越轨”到何等极限。实验的安排大体如下:在身着白制服的“权威”的指导下,一些自愿报名、但却毫不知情的实验参与者,允许采用逐步加强的电流去处罚另一些回答错误问题的参与者。这些接受电流惩罚的参与者,实际上是经米尔葛兰教授预先安排、却假装不知情、又不肯用心合作的参与者。进行实验前,米尔葛兰教授原估计执行惩罚方的参与者之中,至多会有0.5%的比率,将会使用足以使人致命的450伏特电流去处罚另一批实验者(实际上电流并没开通,但受处罚方假装受到极大痛苦)。然而却意外地发现,竟有三分之二的“寻常人”在“权威”的庇护下,会对无冤无仇的“对手”狠下毒手。    

        有趣的是,二十年后,瑞士一位女心理学家斯多里刻意安排了数十位人士观看“米尔葛兰实验”的记录片,并要求其发表观后感。同样出乎意料的是,多数人对“加害者”表示“可以理解”。          前后两个令人震惊的实验说明,当前人们仍旧处于一个权威教育下的盲从世界,所谓的“民间勇气”只有在对“权威”的迷信破灭之后才会真正产生。

 

  相较于西方社会人们从小受到的个人主义、个性自由发挥的教育,我们中国人的从众心理可能要更玩劣、更根深蒂固一些。象什么“随大流”、“法不责众”、“出头的椽子先烂”、看客心理等,都是从众的典型表现。因为我们的国民打小起便受到教育要做听家长话的好孩子,长大成人后在单位也要做听领导话的好员工,入了党提了干后要做听党的话的好同志,总之我们的教育就是“听话”和“学乖”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得受教育者成为羔羊似的乖顺听话的“好公民”,所以从众心理在每个中国人心里都烙下了很深印记。因此,中国人从众心理更严重,根子应该还在教育上。

        说道这让我想起关于清朝辫子的事。当年满旗强制先人让汉族人留辫子时,汉人肯定不习惯,心理上抵触得很。但就经过三百来年“驯化”,留辫子反倒成了汉人的自觉自愿行为,不留的反倒显得另类,要受到周围众人的指责和攻击了。可见“从众”是可以经教育上的“驯化”来培养成为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似的自觉自愿的心态。从众的养就,有赖于不断潜移默化的教育上的驯养,使得受教育者自觉放弃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出随大流的乖顺的从众心理。     

        这个似乎有些历史,在现实生活中就有很多体现,就拿我最怕的过马路这件事来说。我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中国人站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个十字路口,红灯亮了,路面上没有车辆行驶。中国人习惯性地穿越马路,走到一半突然发现前后没人,回头望去,外国人全部秩序井然地站在原地等候,其中一人诧异地看着他:“你有毛病啊?!”中国人脸刷地红了,羞愧地退回到人群中。几个月后,中国人回祖国探亲。一次在一个十字路口,照例的红灯亮了,路面上没有车辆行驶。中国人习惯性地站在原地等候,却见周围的人全部若无其事地横穿马路,其中一人诧异地看着他:“你有毛病啊?!”那个中国人愕然了。、

从众效应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个体在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在认知上或行动上以多数人或权威人物的行为为准则,进而在行为上努力与之趋向一致的现象。从众效应既包括思想上的从众,又包括行为上的从众。从众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从众效应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其作用取决于在什么问题及场合上产生从众行为。   

        若要望子成龙,先要给孩子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不一定非得多么富裕,至少家庭和睦。假如夫妻经常吵架,父亲是个酒鬼、赌鬼之类的,让孩子如何能学好?若嫌社会好人太少,就要给好人一个做好人的机会;若嫌社会交通混乱,就要把妨碍交通的领头羊去掉。 若好人就有好报,就会有更多好人,褒奖分明,建立一个良好健康的大环境,“群羊”便跟着“领头羊”走向绿草地。     

        从众的影响影响有好有坏,它既可以利于社会的正常运转和使个体达到心理平衡,同样也可以使群体丧失活力和助长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从众,同样也不要从众的认为中国人的从众心理就最强。从众是情境特征、社会角色、性别差异、文化背景、个性特征及历史性等因素综合影响产生的,不能仅仅按国籍来区分,同时作为生长在中国的中国人来说,我们真正接触的也只是中国人,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没有真正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所以我认为认为中国人从众心理强,其本身就是一种从众心态。

 

关于我们 | 负责声明 | 客服邮箱:3129473871@QQ.com |
Copyright @ 2014-2030   安徽省皖西中学 版权所有
地址:
微信公众号
收起
展开
扫一扫,进入手机版!
扫二维码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