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县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欢迎您!
当前位置:  文章资讯 > 经验交流 > 文章正文

田宏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学分析

发布于:2017/8/17 9:18:21已经浏览:34685次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中国不仅经历了深刻的改革过程,同时还在经历着高速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是“几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中国社会价值观发生的深刻变迁,反映了价值观解构与建构的辩证运动。然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和社会转型过程加快的背景下,全球范围内文化的大交流、大碰撞、大分化和大重组,促使文化变迁的周期大大缩短。尤其是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念转型过程中,传统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往往纠缠在一起,守护价值观阵地显得尤为重要。囿于价值观在未来社会转型过程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因此,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需得到进一步巩固、发展和完善。

  从心理学视角来看,价值观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外显或内隐的关于什么是“值得的”看法,指导人们在具体领域里和众多目标中确定优先次序,并为行动提供动力支持。换言之,价值观是人们基于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是人们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它是人们用于区别好坏、分辨是非及其重要性的心理倾向体系,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态度、信念等。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经济结构深刻变革、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转型时期,给人们的社会心理带来极大冲击,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社会各种利益主体的诉求不断分化、形成和显露,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甚至碎片化的趋势。缺乏共同认可的主流价值观,一些群众的社会心态也因价值无依而在某种程度上无所适从,容易引发各种社会问题。这些困境一方面要求必须通过引导与整合各种社会心态,最大化凝聚人心;另一方面也凸显了人民群众在心理上亟须一种主导价值观的指导与引领,奠定合作的社会心理基础。

  为此,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作为衡量社会各项工作及个体行为的基本指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概括为24个字,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的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与价值取向,是现实多元社会主体价值共识的集中表达。它既是中国人民价值共识的理论表达,也是根本利益一致的价值反映,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求,因而其理论本性决定了能够最大程度地凝聚“社会共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心理来源是社会心理。普列汉诺夫曾经有这样一个提法:“一切思想体系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源,即某一时代的心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内涵包括满足人民群众的社会心理需求,而社会心理是判断社会主义具体实践正确与否及是否符合民心的“晴雨表”。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重要指导思想的基本依据。我们说社会心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来源,并不意味着社会心理能自发地生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是指社会心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还需要无产阶级政党及其理论家高度的理论自觉。由于社会的丰富多彩,与之相连的社会心理也同样纷繁复杂。来自于人民群众的感性社会心理材料只有加工、提炼、深化、升华,经过高度凝练概括为符合人民群众社会心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为人民群众所认同。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质上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个体的心理结构、融入个体的价值观体系并产生相应行为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着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产生并作用于个体,以及个体如何接受并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换言之,个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过程,存在两个根本的转化过程:一是认同(也就是培育)问题,即内化过程;二是践行问题,即外化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认同到践行,必须经过人的心理过程的作用才能实现。

  认同问题,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个体的心理结构的过程。认同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心理感受,就是个体对外界事物认同并由此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推进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一方面需要党和政府充分尊重与利用人民群众的心理发展规律,根据社会成员的不同心理需求和心理状况,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教育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最终成为社会集体内在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主体,只有正确认识和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产生心理共鸣,才会积极主动地按照其要求改造自身的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转化为心理层面的自觉意识,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念。

  践行问题,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个体的价值观体系并产生相应行为的过程。人们认同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内在逻辑,仅是“千里之行”的第一步,外践于行才是内化于心的最终目的。人们总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过程中,产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认同的情感体验,并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真正转化为人民群众实践中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行为,才能促进社会共识的形成,引领中国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加速前进。

  

 

下级站点:
关于我们 | 负责声明 | 客服邮箱:3129473871@QQ.com |
Copyright @ 2014-2030   金寨县 版权所有
地址:金寨职业学校校内
微信公众号
收起
展开
扫一扫,进入手机版!
扫二维码 下载app